唐湘岳(右)採訪沈昌健,合抱油菜花。
  本報記者李傳新
  一個書架、一張書桌、一張沙發,把一個小小的客廳擠得滿滿的。這套不太寬裕的房子,便是唐湘岳的家,一住幾十年。
  也正是在這個有點擁擠的小家裡,唐湘岳激濁揚清,精品迭出,或揭露、或歌頌,他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大家庭源源不斷地播送光明。中宣部原副部長徐光春曾為唐湘岳著作寫序時說:“在記者這個神聖的崗位上,唐湘岳為光明而呼,為光明而書,不愧為一位為光明而奮鬥的英勇戰士!”
  5月中旬的一天,陽光燦爛。在長沙的八一路上,一個上世紀80年代興建的單位小區里,記者找到了唐湘岳的家,對他進行了採訪。
  長期與採訪對象打成一片
  唐湘岳看上去是那麼謙和、內斂。
  正是這樣一位低調的湖南漢子,用他堅韌的筆,為正義而書,為光明而呼。自1982年分配到湖南日報,1987年調入光明日報駐湖南記者站工作至今,唐湘岳新聞從業30多年,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並獲第二屆中國範長江新聞獎提名獎,全國思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首批中宣部、教育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入選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而面對記者採訪,他卻說:“其實,我只是做了一個記者應該做的事,我做得還很不夠。”
  與唐湘岳共事27年的光明日報駐湖南記者站副站長龍軍對記者說:“他惟一的愛好就是新聞事業,長期與採訪對象打成一片。”
  把新聞當事業做,忘我、專註,有時為了報道乃至全家上陣。這就是唐湘岳。今年81歲的唐大柏,是唐湘岳的父親,也曾是湖南日報攝影記者。唐湘岳在湖南日報工作時,常是父子齊上陣。(下轉4版)
  有一天,全家人在吃飯,突然發現外面濃煙滾滾,父子四目相對,心領神會,扔下飯碗就往現場跑,一個拍照,一個採訪。一組《軍民齊心協力滅火災》的圖片獲當年湖南省好新聞一等獎。唐湘岳有5次獲中國新聞獎的作品配發的照片都是父親拍的。兒子唐天是一名新聞愛好者,在唐湘岳和兒子聯合採寫劉真茂的過程中,唐天與劉真茂一起巡山一個多月。
  忘情投入、精心採訪、悉心研究、創作精品,是唐湘岳新聞工作的真實寫照。唐湘岳每一個系列報道都是經歷無數次艱辛採訪的結晶。1998年,洪峰逼近洞庭,在最危險的麻塘大堤上,百姓開始緊急撤離,連救生衣都沒穿的他與子弟兵們選擇了堅守。其間,他採寫了為救災防疫獻身的趙叢菊、身先士卒的榜樣羅典蘇,均刊發在光明日報一版頭條。2008年農曆大年初二,他和父親深入抗冰一線的郴州,連續奮戰至正月十五,採寫了《戰地歌聲》、《永恆的雕像》等十多篇優秀稿件。反映民間職業劇團發展歷程的“映山紅現象”系列報道,前後歷時十年。採訪《一心為農民的好教授》石雪暉、優秀鄉村教師李黎明時,均積累了十萬多字的原始素材。
  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唐湘岳就是這樣熱愛他的新聞事業,在採訪的同時既學習採訪對象的專業知識,更學習基層典型的敬業精神。採寫夏雨田時,生命晚期的夏雨田依然堅持創作的情形,讓唐湘岳感嘆:要學習夏雨田“活著一天,戰鬥一天,為人民奮鬥一天”的精神。
  弱勢群體是關註報道的重點
  良心、正義、真理便是光明。
  唐湘岳通過他的新聞報道,歌頌人民群眾的真善美,併為此感動和鼓舞了無數為社會貢獻力量的人們。他先後在光明日報推出的胡昭程、鄭培民、夏雨田、何遙、李黎明、石雪暉等人物,成為中宣部樹立推廣的重大先進典型。
  弱勢群體是唐湘岳關註的一個重點,通過報道既展示這一群體身上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也通過報道引起社會關註,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價值觀,支撐“玻璃娃”姐弟勇敢前行》展示了先天性成骨不全症患者程雙佳、程香溪樂觀進取的精神品質,也幫助程香溪實現了人民教師的夢想。《親吻文學》主人公徐動性腦癱患者黃揚,用鼻尖進行文學創作的故事感動了眾多讀者,報道幫助黃揚與湖南文藝出版社結緣,出版了《許我以微笑問候》。
  去年初,唐湘岳瞭解到常德臨澧縣柏枝鄉楊橋村沈昌健父子培育超級雜交油菜的故事時,既為他們的研究能夠有效提高我國植物食用油自給率、增加農民收入感到高興;更被他們前赴後繼、鍥而不捨的科研精神所鼓舞。唐湘岳深刻感受到,基層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創造力是實現中國夢的根基所在,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調動和發揮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的創造力。在醞釀半年、數易其稿之後,他撰寫的獨家報道《聽油菜花開的聲音》,引發全國主流媒體網站跟進,引起全國網民的熱議。
  唐湘岳的父親說:“當記者乾什麼?記者就是要為老百姓說話,乾‘筆下革命’”。唐湘岳對於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和黑暗勢力敢於大膽揭露。1993年因採寫通訊《舉報人的命運》,受到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署的特別嘉獎。1994年,他不畏風險,調查採訪被綁架144天的人質李振,寫出消息《不許用人質手段處理經濟糾紛》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使人質迅速獲救。在醫療改革陷入誤區的時刻,唐湘岳抓住首個揭露醫療腐敗的為民醫生胡衛民的遭遇,在光明日報上連續報道,最終改變了胡衛民的命運。
  唐湘岳說:“在採訪胡衛民的過程中,我目睹了一位遵守職業道德的好醫生。我與胡衛民一起思考,我與胡衛民並肩戰鬥。對於記者來說,監測社會環境、及時報告事實的變動是他們的職業意識所在。”
  無私者公,無我者明。新聞宣傳特別是輿論監督的報道,不能摻雜任何經濟目的,這是唐湘岳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對於涉及自已親朋好友的輿論監督報道,哪怕是親朋好友在一些事情中受到了傷害,唐湘岳也堅決不寫。在輿論監督報道採訪中,唐湘岳做到了不吃被採訪對象的一餐飯,不接受任何好處。
  心要與老百姓緊緊貼在一起
  在30多年的新聞工作中,唐湘岳腳踏在基層,心貼在基層。
  湘潭大學宣傳部副部長趙猛是唐湘岳的學生,他說:“唐老師在給我們上新聞課的時候經常這樣說‘基層有大魚,基層有活魚’”。
  唐湘岳說:“我喜歡在基層走的感覺。有一句話‘四海為家’,基層就是記者的家。這四年,我在基層採訪的時間一共500多天,先後獨家報道了優秀農村中學校長李黎明、獨守山林30年的‘活雷鋒’劉真茂、‘最美護士’何遙等多個重大典型人物,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好的反響。回頭一看,如果我不是獃在基層,這些‘大魚’、‘活魚’,也許就失之交臂了”。
  腳走基層,更要心貼在基層。2012年1月,唐湘岳推出的系列報道《兩個大學生的愛心假期》。這是一個特殊的題材,一次特殊的採訪。這是因各方條件限制,“走轉改”實踐中衍生出的另一種“走基層”方式,記者把用腳走的任務交給了報道的主人公吳立強和李進,記者的心跟他們走,每天通過電話和網絡進行採訪,及時通過大學生的鏡頭和故事,把雲貴貧困山區的現狀告訴讀者,把他們的愛心舉動和感受展現給讀者。兩名大學生的艱苦打動了很多讀者。
  唐湘岳認為,記者不是生活的旁觀者。記者的心要與老百姓緊緊貼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在獅子口大山,唐湘岳與劉真茂朝夕相處,既發現了劉真茂的重大新聞價值,也發現了英雄的難處與危險。從認識劉真茂到第一篇報道見報,長達1年零7個月。多次採訪劉真茂,與劉真茂保持電話聯絡,得知劉真茂的發動機再次遭到破壞,馬和羊遭槍殺,唐湘岳多次向當地領導反映情況,劉真茂的處境已大大改善。唐湘岳說:“看到英雄不再孤單,在那一刻,我心中充滿了幸福感。這就是走基層帶來的快樂,也是記者職業給我帶來的快樂。”
  (原標題:為光明而呼的戰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h52nhekr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